卢沟桥事变爆发后,7月31日,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发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宣布“和平既然绝望,只有抗战到底”。在此前,中共中央向国民党递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
宣言》(即《共赴国难宣言》),承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
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随后,国民政府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辖一一五、一二O、一二九3个师,按月发给被服、军饷(法币63万元,以后几年有所增加)。
毛泽东在抗战初期1937年洛川会议上要求中共和八路军“用一分力量和日本斗,用二分力量来和国民党斗,用七分力量来发展自己”
|
抗
战之初,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抗日战场划分为七个战区,八路军属于第二战区,受阎锡山节制。进入山西后不久,八路军如蛟龙入海,迅速跨越不同战区,从山西
进入察哈尔、绥远、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省,并在各地以中共组织为核心、以八路军为依托建立地方政权,自主扩军,征粮、征税。到一九四?年,在仅仅两年多的时间内,八路军已经从4.5万人扩充到40多万,成为中国境内人数最多的一个“集团军”。
在
红军改编之初,毛泽东曾指示彭德怀:“要实行山地游击战的方针,就要战略上有有力部队处于敌之翼侧,就要以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
以集中打仗为主,集中打仗则不能做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则不能集中打仗,二者则不能并举,然而,只能分散做群众工作,才是决定地制胜敌人援助友军的唯一无
二的办法,集中打仗在目前是毫无结果之可言的。” 毛
泽东的这项决定,实际上从红军改编之初直到抗战胜利,都没有做过改变。也就是说,在八年抗战过程中,直到拥兵百万,八路军从未建立强大的野战兵团,甚至在
一段时间内,还曾经将主力部队地方化。这期间,毛泽东运用了与红军时期完全不同的战略战术,基本上放弃了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集中绝对优势兵力
打歼灭战的原则。因此,在抗战期间,八路军(以及新四军)很少有大规模的集结,除了百团大战之外,大规模的战斗并不多见。在八路军的战史上,更多的是一些
中、小规模的战斗,像关家_之战,八路军集中了8个主力团,当是一次极为经典的对日作战的例子。当然,日军对八路军根据地的扫荡,超过一万人的大规模联合行动也很罕见,4.29──5.1(从冀南到冀中等地)大扫荡可能是唯一的一次,绝大多数的行动不超过几千人,或者在千人以下。根据一些零星的资料,在一些重要的位居交通线上的县城市镇,日军的所谓守备队一般只有一个中队甚至只有一个小队。
除了百团大战之外,在当时八路军的一些将领晚年写就的回忆录中,还记录了抗战期间其他几次八路军的重大集结,反映了八路军灵活的战术和强大的打击力量。
打垮“摩擦专家”张荫梧所部河北民军
张
荫悟,河北博野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投身军旅,并逐渐成为晋军的主要战将。后来返回家乡,创办四存中学,宣传抗日思想,在家乡河北有相当的声望。抗战爆
发后,张荫悟以四存中学的学生为骨干,迅速建立起了一支拥有近万人的队伍──河北民军,张荫悟随后被国民政府任命为河北省民政厅厅长和河北省保安司令。然
而,这时的河北已经存在着一支更为强大的力量,那就是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政府和八路军。因此,双方的摩擦日益加深,最终兵戎相见。1939年夏,八路军为了坚持抗战,反对磨擦,共调动了一二O师主力一部,冀南部队(隶属于一二九师),再加上冀中当地的部队(隶属于一一五师聂荣臻所部),给予河北民军以歼灭性打击。“张荫梧在冀中遭到歼灭性打击后,率残部经冀西逃到赵县一带,被我冀南部队歼灭,张只身逃窜”(《宋任穷回忆录》第八章 反摩擦斗争)。宋任穷(建国后官拜上将)在回忆录中没有给出此次作战的详细兵力部署,考虑到当地已经有一二O师主力和冀中部队(至少有14个主力团)两只相当强大的武装之外,还调冀南部队长途行军数百公里北上,八路军此次集结的规模应该不会少于20个团。
另据《吕正操回忆录》,八路军此前还于一九三八年十二月把张荫梧的河北民军4个团(其中一、六、七团为三个核心团)大约4000人全部包围,将其大部消灭和缴械,河北民军仅有200人侥幸突围成功。可惜的是,吕正操(建国后官拜上将)也没有给出详细的兵力部署,不过,既然能够包围四个团4000敌手,兵力应该不会太少。
歼灭顽军石友三所部第六十九军
石
友三,前西北军的主要将领之一,应河北省主席、冀察战区总司令鹿钟麟请求,于一九三八年底奉调到冀南,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九集团军总司令(辖第六十九军
和新编第八军)、冀察战区副总司令,河北游击总指挥孙良诚部以及赵云祥、胡和道、孟昭进、夏维礼、邵鸿基等部皆归石友三指挥。
由于石友三所部和八路军所部在防区和地方政权的设置上不断发生冲突,双方从合作逐渐走向对抗,最终爆发大规模战斗。毛泽东于一九四?年
二月初致电八路军总部和第一二九师,指示:“对石友三部采取争取的方针已不适用,应在其向我出击时坚决彻底消灭之”。据宋任穷回忆录记载,“为了严惩石友
三,保卫冀南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总部决定集中冀中、冀南和冀鲁豫部队,由冀中军区政治委员程子华和我统一指挥,发起讨石战役。”参战部队包括东进纵队主
力、青年纵队七七一团及由冀中调来的刘(子奇)支队和一二?师在冀中的贺(炳炎)余(秋里)支队、张仲瀚津南自卫军,冀南第四军分区部队,东进纵队一团、青年纵队三团、先遣纵队一团、筑先纵队独立团以及三八六旅四团,此外还有筑先纵队、先遣纵队及曾国华支队,杨勇支队,冀中赵(承金)谭(冠三)支队及冀南李(林)赵(义京)支队。
另据陈再道(建国后官拜上将)回忆录记载,这次作战,冀中、冀南 、冀鲁豫共出动兵力20多个团(《陈再道回忆录》 411页)。其中,冀中军区程子华率领7个团长途行军数百公里,亲自指挥了这个战役。由于当时日军控制了华北一带的主要交通线,对于远程行军的这些大部队而言,尤其不易。此外,据吕正操的回忆,讨伐石友三战役,共有晋察冀南进支队5个团和一二?师一个支队(第三支队),再加上冀南当地的部队,一共有25个团的兵力参战(《吕正操回忆录》 238页),这是关于此次战役参战部队规模最精确的一个数字。讨伐石友三的战役,从当年2月开始,先后进行了两次,彻底打垮了石友三所部,歼灭一万多人,直到5、6月间,程子华才率所部从容回到冀中。
歼灭顽军朱怀冰所部第九十七军
朱
怀冰,保定军校毕业,后投身国民革命军,参加过北伐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十七军军长兼冀察战区政治部主任。朱怀冰受命帅部进入华北后,不断与八路军发
生冲突,最终遭到八路军的打击。此役被八路军称为磁武涉林战役。是役,八路军第一二九师遵照八路军总部命令,集中青年纵队、晋察冀南下挺进支队(两个
团)、冀中警备旅、独立支队、第一二九师特务团、第三八六旅新编第一团等,另有一支别动队,共13个团约2.4万人、以三倍于顽军的优势兵力,于1940年3月初分兵三路,穿插包围朱怀冰所部。此外,另以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第一二九师第三八五旅和决死第三纵队等部,在壶关、陵川地区牵制长治以南顽军(《吕正操回忆录》 236页)。这次战役,共歼灭朱怀兵九十七军2个师及其他顽军1万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和辎重。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八路军所部在战斗中利用炮兵以及团属机关炮和82迫击炮连续攻下上百座碉堡,(“粉碎国民党顽军朱怀冰部对我军的进攻”周希汉 陈正湘 二人均为开国中将),反映了八路军不俗的攻坚能力。可以确切地说,八路军的战斗力在当时无疑是中国第一流的,除了极少数的国民党精锐部队外,鲜有匹敌。
上
述几次重大集结,实际上也是八路军抗战期间不多见的几次达到战役规模的战斗,它展现出了八路军拥有比较强大的作战能力,其中的重要原因除了八路军官兵的自
身素质外,还在于八路军内部军令和政令的统一,不同地区和不同山头的部队能够有效地协同作战。而这一点则是派系林立的国民党军队所无法比拟的,以至于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受命部署在华北的6、7万国民党军队遂被八路军各个击破。
面对日军的压迫和亡国的危险,追求政令和军令的统一,则是时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梦寐以求、却绝对无法实现的目标。天性率直的彭德怀那时曾经提出过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然很快受到了主张“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毛泽东的严肃批评。(毛泽东“给彭德怀的信” 一九四三年六月六日) 。
来源:万维博客 / 余不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