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四岁高龄的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喜获诺贝尔医学奖,固然是中国科学界的大喜事,但也折射出中国科研体制的种种弊端。
屠呦呦 |
屠
呦呦最大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除此之外,她的学术履历并不出众:没有博士学位,没有海外留学背景,也没有两院院士的光环,故被称为「三无教授」,甚至连她
的正研究员职称也是后期才得到,指导过的博士与硕士屈指可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默默无闻之人,却一鸣惊人地获得诺奖,当中的反差令人深思。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对科研的投入持续增加,两院院士的队伍亦不断扩大,各种百人计划、千人计划层出不穷,论文数目更是不计其数。但当中到底有多少是真材实料,实在令人怀疑。
屠
呦呦是「土鳖」战胜「海归」的典型。一直以来,中国科研体制都是向「洋」看,但凡入得了当局法眼成为座上宾者,很多都是喝洋墨水、说洋文、毕业于英美名
校,对土生土长的科研人才往往不屑一顾,在这样的思维下,很多有才华的本土精英被埋没。以屠呦呦为例,每次遴选院士时,她均由于没有发表英文论文等原因被
剔除,偏偏这名不懂英文的本土教授获诺奖委员会慧眼识英雄,实在讽刺。
弄虚作假 浪费资源
事
实证明,中国科研体制积重难返。最令人诟病的是,当局往往利用功名利禄来引诱、鞭策研究,令科研人员把精力集中在职称、金钱、地位上,丧失了最能促进科研
发展的专注和兴趣。同时,学术造假、科研腐败、学霸学阀、科研官僚化等现象层出不穷,大量科研经费被浪费,大量专家走穴赚钱,都是中国科研体制投入多、收
获少的重要因素。
二
○一二年,中国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首次突破一万亿元大关。可惜,大量经费被挪用,大到发放工资及福利、建经济适用房、购买汽车,小至充饭卡、
交电话费以至买车票,样样从中报销。例如浙江大学教授陈英旭授意学生以开具虚假发票、编造虚假合同等手段,将逾千万元科研经费据为己有,其贪污纪录不仅在
学术界「独占鳌头」,比起受查的省部级高官也毫不逊色。
正如有人所说,中国科研人员三分之一时间跑项目,三分之一时间开会,只剩下三分之一时间搞科研,根本没有时间做出一番成绩。中国所谓的科技评奖,有的看上去亮丽的材料,其实是将不同人发表的成果拼凑起来,然后找专家签字,借以套取经费。
美国副总统拜登曾嘲笑中国科技只会「山寨」抄袭,缺乏创新发明,中国科技界为此忿忿不平,其实拜登的批评一针见血。但愿屠呦呦获奖后,科研界以至国人没有冲昏头脑,而是更加警醒。
来源:太阳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