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纪念南京大屠杀,那是南京人自己的事情,别人不好指手画脚。但是,既然南京每年纪念仪式挂的都是「国耻」标识,而不是「市耻」,那么,这国的每一个公民,都是有权评价的。
南京纪念大屠杀的方式值得商榷。 |
从这两天的网络图片上,纪念活动主会场的横幅是黑底白字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其他地方也树立了一排「国家公祭」的黑底白字标识。一个城市,举行「国家公祭」,按理说应该得到了中央议会的同意。这个授权,相信南京方面是办了的。
纪念现场,到处是「勿忘国耻」的标语。这个国耻,我个人是不承认的。我在几年前的《南京大屠杀:从来不是国耻》中已经写过。
1937年的南京保卫战失败了,这是国耻吗?当然不是。成王败寇是强盗逻辑。战争总有胜负,失败固然不光彩,但也绝对不是国耻。士兵们勇敢抵御过外敌,他们已是英雄。
就算军队失败不是国耻,那军队无法保护百姓,导致百姓被杀,总是国耻吧?这个分析略微靠谱,但也不能成立。因为军队失败与百姓被害几乎就是同一回事。人类历史上的城市保卫战,防守方一旦失败,大多都会导致百姓受摧残,如果动辄说什么国耻,那人类历史上的国耻也太多了,得有100万个国耻了。
我并非要让人们忘记南京大屠杀。
从国耻的角度,要记住南京大屠杀,不过,那是日本人要做的──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人的国耻。理由是:全副武装的军队,对放下武器的士兵以及无辜的平民,进行连续的、大规模的屠杀,这不是被害者的耻辱,而是加害者的耻辱。日本政府应该为战争忏悔,他们应该把12月13日定为日本的国耻日。
对中国人来说,要记念12月13日,不是以国耻的名义纪念大屠杀,而是以南京保卫战的名义来纪念。
南
京保卫战,中国军队打得不好。首先是气势上先输了。南京守军中很大一部分是淞沪会战的受挫之师;淞沪会战,中国军队人数远超日军,依然落败。而日军士气正
旺。其次是军事部署仓促,撤退更是仓促,导致溃败。对此,即使那些美化民国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南京保卫战很失败,完全无法与斯大林格勒、莫斯科保卫战相
比。
要考虑当时的军事实力。1930年代末到1940年代初,德日军队可以说横扫各国,欧洲小国纷纷投降,法国也投降;在太平洋战场,连美军也在菲律宾投降。国立孱弱、军事更弱的国民革命军,抵抗强悍的日军长达8年之久,这是我们的荣耀。大多数局部战争的失败,是正常的。
也要考虑军事地形与物流供应。南京与莫斯科不一样,不可能苦撑一年。
当时,绝大多数将领都反对在南京与日军进行大战,从军事角度这是对的。但最高当局为了政治影响,硬着头皮要进行一场战争,这也不能说错。战争未启,结局已定:明知必败,败也要战。
这场战争的作用,原本就是激起悲壮,唤起民心。在这种大背景下,南京首都保卫战,打得再差,也值得纪念。
南京保卫战日军坦克部队行进中 |
如何纪念?
首先是搞清楚真实的历史。南京保卫战,褒之者说8万守军面对20万日军进攻,贬之者说15万国军面对5万日军。研究者先是确定各自的政治倾向,然后再去选取对自己有利的史料,这本身就是对南京保卫战的污损。
其次是搞清楚牺牲。由于资料的确实、观念的落伍,我们不可能知道每一个死难士兵、百姓的姓名了。目前,据说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姓名已经找到了万余,而死难的士兵只找到4千。至少,那些死难将军的姓名,我们已经知道一些萧山令、高致嵩、罗策群、朱赤、易安华、姚中英、司徒非、李兰池、刘国用、蓝运东、万全策、雷震、谢承瑞、华品章、韩宪元、黄纪福、蔡如柏、程智他们是国民革命军的骄傲。在12月13日的纪念仪式上,应该把他们作为代表,将他们的姓名大声念出来。
既然纪念,就应该保留遗迹。南京的雨花台、中华门、水西门,这些战争遗迹应该被永久保存。当前现实却是,这些地方像中国其他城市一样,正在拆迁。
纪念国耻,宣扬的是仇恨;纪念保卫战,宣扬的是保家卫国的精神。这两者,天壤之别。中国人应该补上「学会纪念」这一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