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2016年1月25日星期一

“共青团派”进入溃败期

“共青团派”三次被关注

不 论从共青团的经费来源、权力来源,还是历史渊源哪方面来讲,若“政治性”和“群众性”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无可选择,共青团中央必须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 动上同中共中央保持一致。问题是,眼下的共青团中央难道不就是这么做的吗?习近平为什么对共青团还要放出这样的狠话、重话?

令计划落马后,团派势力岌岌可危

“失去组织存在的价值”──习近平眼中共青团“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这就要从30年前说起。

陈晓铭、齐寓春《中共自毁接班梯队》一书,曾经简明扼要地勾勒改革开放以来的“共青团派”,指出有三次成为舆论的关注焦点,形成街谈巷议的高潮:

【第一个高潮,是1981年到1987年:“文革”前主政共青团十多年的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风云际会,出乎人们意外地当上中共领袖,一大批前共青团官员青云直上。直到胡耀邦失势,赵紫阳主持举行中共十三大,团派升迁势头受挫。

第二个高潮,是2002年到2007年:在上述第一个高潮中崭露头角的前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胡锦涛,被邓小平指定为“王储”,十年之后接掌中南海大位,他主政共青团时期的许多官员纷纷担当重任、占据要津,以致有人调侃说是“共青团领导共产党”;

第三个高潮,是从2012年中共十八大迄今,但这一次,与前两次大异其趣,团派被人议论最多的,并不是权力新贵们如何飞黄腾达,反倒是接二连三、丑闻迭出、中箭折戟。眼下这一次众口喧腾的高潮远未画上句号,隔三岔五就可以听到某位“共青团派”高官落马的快报。

如果说第一次高潮,是改革开放之后“共青团派”集结队伍的发轫期;第二次高潮,是“共青团派”全面扩张的鼎盛期;那么我们眼下目睹的第三次高潮,则不摺不扣,就是“共青团派”大势已去的溃败期!】

这 段话,说的是中共党内的“共青团派”,“共青团派”与共青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显然有密切联系。“共青团派”从共青团中走出来,共青团可谓是“共青 团派”的“母校”,“共青团派”身上或深或浅地打下共青团的印记。而共青团的命运,也与“共青团派”息息相关:在“共青团派”大权在握、蒸蒸日上之际,共 青团也生气蓬勃,团干也神采飞扬;在“共青团派”仕途颠踬、灰头土脸之时,共青团也偃旗息鼓,团干也谨言慎行。

共青团与“第三梯队”

共青团一度以“时代宠儿”的姿态站到政治舞台的聚光灯下,要归功于“共青团派”的总舵主胡耀邦,归功于上个世纪80年代他倡议并加以制度化的“第三梯队”方案。

考诸共青团的历史,在成立之初与党的关系有一番磨合甚至冲突,随后形成了党领导一切、团甘当助手的格局,中共建政之后,50年代委派胡耀邦来当这个“青年头”以来,“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更成为团干部的口头禅。

共 青团是有年龄限制的政治团体,团员到一定年龄得退团,团干到一定年龄得转业,许多团干转到别的工作岗位,包括领导岗位,这本来不言而喻。中共搞“第三梯 队”之前,高层中就有不少人有过共青团工作的资历,像乔石(政治局常委、人大委员长)、钱其琛(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吴学谦(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钱 李仁(中联部长)、朱厚泽(中宣部长、全总第一书记)、项南(福建省委书记)、艾知生(广播电视部部长)、梁步庭(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王照华(中组部常 务副部长)等等。

来源:《内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