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铜锣湾书店五名相关人士失踪,事件越发曲折离奇。根据BBC中文网掌握的讯息,其中一间“禁书”出版社一个员工亦曾在中国大陆被带走问话。
香港铜锣湾书店五名相关人士失踪,夏菲尔出版社说,其中一名员工亦曾在大陆被带走问话 |
夏菲尔出版社负责人刘达文对BBC中文网说:“我们其中一名员工回到大陆,(去年)10月24日,铜锣湾书店其中一名叫张志平的经理亦是在东莞同一天,差不多时间,逼我们的员工去问话。(官方人员)没有出示任何证件,无出示任何手续,等于是非法胁持、非法禁锢。”
刘达文说:“(他们)想逼他讲一些《前哨》里面的秘密内幕,好掌握我的罪证。”
该名员工被扣留四小时,之后被放走。
《前哨》二月号月刊刊登一份声明,指控中国政府对工作人员非法进行骚扰。声明更说:“在此,我们预警天下,《前哨》员工及其亲属、作者有何不测,一定是中共特工黑警栽赃嫁祸所为。”
夏菲尔出版社是香港规模最大的“禁书”出版社之一,旗下出版《前哨》月刊。根据其网站介绍,该出版社在1989年六四后在香港成立,已出版超过二百种有关中国的书籍。夏菲尔亦有经营发行业务。
不过,刘达文说事件对他们没有太大影响,他亦不担心个人安全。
自去年十月,五名与铜锣湾书店相关人士相继失踪 |
铜锣湾书店事件发展耐人寻味
铜锣湾书店股东之一的桂民海(中国官媒称桂敏海)先在泰国失踪,周日央视播出桂民海的访问片段,他自述12年前因醉驾撞死人,“很强烈的愧疚不安”令他自愿回中国投案。另一名股东,英国籍的李波在香港失踪19天后,中国广东省公安厅警务联络科确认李波人在大陆。其余三人吕波、林荣基、张志平三人至今仍然行踪渺然。
香港及国际舆论对官方解释显然不信任,令人联想事件与书店专门售卖所谓“禁书”有关。香港有好几家出版社专门出版“禁书”,之前运作未有大问题。但铜锣湾书店事件令香港“禁书”出版界噤若寒蝉--纵使香港有出版自由,出版“禁书”风险亦是一样高。
香港各处的书报摊、楼上书店、甚至机场里的连锁书店中,都可以买得到“禁书”,不过这些“禁书”,本地人对其兴趣不大。自从香港在2003年容许大陆旅客来港自由行,这些“禁书”深受大陆游客欢迎,一些游客还会买这些书本,当成礼物送给亲友。
不少“禁书”以中共高层权斗为题材,并宣称有内幕消息,孰真孰假难以确认,其中一些“禁书”更绘影绘声描述中共高层的私生活。
纵然有些“禁书”可信性存疑,在香港是可以自由流通的──在基本法的保障之下,香港居民享有出版自由。假设出版刊物涉及诽谤,正常可循法律途径解决。
陆客来港爱买禁书,需求剧增 |
“禁书”的类别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新闻系高级讲师吕秉权接受BBC中文网访问时指出,在港售卖的“禁书”大概分为两类。
吕
秉权说:“一些(‘禁书’)是比较认真的类别,如《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历史的大爆炸》等这些大陆不能出版的书本及一些回
忆录等等都是禁书。其他可能是比较猎奇性质一点,特别牵涉到情妇。这种‘禁书’比较畅销,不过同时小道消息比较多,可信性亦没有这么高。”
吕秉权补充:“很多材料在网上抄袭得来。(一些‘禁书’的)写作过程没有这么严谨,(没有)以第一身进行访问,或有第一手资料。”
铜锣湾书店与其背后的巨流传媒出版的书籍,看来不乏吕秉权口中所说的第二类书籍。
获利甚丰
李波出事前接受香港传媒《壹周刊》访问时说:“他(桂民海)出版的书比较多与领导人相关,不好说是比较内幕,而是更加八卦点,公共情妇、军中妖姬汤灿;母老虎宋祖英,他最喜欢出版那一类跟女人、情妇有关的书。”
独立中文笔会会长贝岭对BBC中文网说:“我跟他(桂民海)开玩笑,我说你的书介于小说跟非小说其实有的书你应该叫虚构,有的是真假都有。他没有一本书是完全虚构的,也没有一本书是每一个东西都经得起推敲的。”
桂民海正是铜锣湾书店第一名失踪人士,是铜锣湾书店及巨流传媒的股东之一。
李波和桂民海两人分别在2003年及2007年涉猎“禁书”出版业,两人与他人合资成立巨流传媒,在2012年4月登记注册。2014年,林荣基把自己一手创立的铜锣湾书店卖给了巨流传媒。自此,巨流传媒一手包办出版、发行及销售的渠道。
虽然巨流传媒从事“禁书”出版业比起其他出版社时间要短,但他们锐利的市场触觉,令巨流传媒在“禁书”界影响力与日俱增。
贝岭估计,桂民海与伙伴每年约出五十本“禁书”,数量有要赶上行内较历史攸久的“禁书”出版社之势。
贝岭说:“他(桂民海)最好的时候一个月就有百万港币一年最少有上千万收入。”
明镜出版社海外运作
巨流传媒与夏菲尔出版社设于香港;明镜出版社则采取截然不同的经营策略,以减低风险。
明镜出版社1991年于加拿大成立,其后总部迁至美国。现时,明镜集团出版11本杂志,旗下有六至七间出版社,每年出版80至100本书。
明镜出版社创办人何频对BBC中文网说,香港只是明镜出版社的其中一个销售点,约有两成到三成书籍从香港售卖,现时与不同的发行商合作,出售书本。除了1997年曾在香港设立办公室一年外, 从来没有在香港运作。
何
频说:“我们在香港没有一个编辑,没有一个记者,都是在美国或欧洲进行工作。一方面是我们认为香港情况比较复杂,另一方面是我们在五年以前曾经有一个公司
被人恶意破坏掉了,所以我们后来把这个明镜变成很多独立的部分去运作,彼此之间没有非常密切的来往,按照各自的系统在运作。”何频未有透露该次破坏事件在
何处的办公室发生。
对何频来说,铜锣湾书店五人失踪事件令人忧虑。他说:“我们在未来报道、出版的时候,会更加谨慎和小心,更加按照专业的标准来对内容进行审查。当然,我们不会不批评中国政府。”
开放出版社主编金钟说,铜锣湾书店事件带来压力,令他决定不出版余杰有关习近平的新作。 |
开放不出版余杰新书
相对夏菲尔出版社、明镜出版社,开放出版社的规模比较小。开放出版社主编金钟是湖南人,八十年代移居香港,1987年创立开放杂志,几年后再涉足出版界,一直基地都在香港。
开放出版社主编金钟说:“出版社以前都是副业,主要我们是做杂志。” 金钟说,从成立以来,开放出版社的书有四十多本,一年最多出三到四本。
不过,铜锣湾书店事件看来对开放出版社的影响比较大。
金钟说,之前没有担心过出版“禁书”会影响安全。“我有一条底线,很简单,就不去大陆嘛,不过罗湖桥吗是不是?我们相信是安全的。”
李波失踪前对传媒说,近年已不去大陆,而且回乡证也遗留在家。不过,他还是在香港被带走了。
金钟说:“这个事件发生之后,对我和我们这个圈子中间当然有很大的冲击。当然我们也会害怕,是不是啊?”
开放出版社曾出版流亡作家余杰三本着作,包括《中国教父习近平》。余杰再写了一本叫《习近平的噩梦》的书时,本来金钟已经计划帮他再次出版,但铜锣湾书店的事件令他改变主意。
金钟说:“铜锣湾书店这个事情发生的时候,这本书基本的编辑工作已经完成了。但是后来这个事情发生了,而且越炒越大,恐惧的、害怕的气氛一直在香港蔓延。当然我们的亲戚朋友,尤其是我太太,反应非常强烈,因为她知道我们在出这本书。”
金钟说,亲友劝他要避避这个风头,所以不再帮余杰出版这本书。
金钟自己亦即将离开香港,移居美国。2014年《开放》杂志出版最后一期,那时候金钟已经准备离开香港。他说,离开香港与铜锣湾书店失踪事件无关,之后继续从事“禁书”出版。
鲍朴的新世纪出版社
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秘书鲍彤之子鲍朴在香港成立新世纪出版社,已运作逾十年,出版书籍包括赵紫阳的记忆录《改革历程》。
鲍朴对BBC中文网表示,铜锣湾书店事件不会对其出版社有甚么影响。“搞出版有它的风险,这个是我们搞出版的以前就知道的了。他们(铜锣湾书店相关人士)出这个事儿,只是证明这个风险确实存在。我既然愿意承担这个风险,因此我认为对我影响不大。”
鲍朴说:“在香港失踪的话,这就表示一国两制的崩溃嘛。我以前也不太相信一国两制会能够这样坚守。”
人民公社是另一间位于铜锣湾专卖“禁书”的书店,社长邓子强说不担心书店会被打压。 |
打压出版中下游
香港浸会大学的吕秉权说:“我相信上下游,货仓、印刷商都有机会被搞(打压)。他(中国政府)要发出讯号,假如你站错边,你不会有甚么好下场。”
人民公社是另一间位于铜锣湾专卖“禁书”的书店,社长邓子强透露,曾耳闻一些发行商不敢发行一些比较敏感的书籍。他对BBC中文网说:“行内盛传曾有一些物流公司受到经济上面的压力。”
打
压出版业界一早已经出现,而不用通过明刀明枪的方式进行。三联书店、中华书局及商务印书馆是香港三间最大的书店,估计占全港约七成书籍销量。这三间书店由
中资公司联合出版集团持有。根据《壹周刊》去年四月报道,联合出版集团间接由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中联办)持有。
明镜出版社的何频说:“中资系统对我们的书进的数量非常之少等于形成了假的订书的情况。在97年之前,甚至在97年之后,这个中资机构都跟其他的书店没有两样,照样去订购我们的书,但是最近几年,他们订购的数字下降得很厉害开始跟你订一个数字,但几个月以后把这个书完全退回来。”
何频说,中资背景的书店自2012年开始不再进明镜出版社的书籍,销量下降了六七成。
BBC中文网曾联络联合出版集团,但发言人表示对报导没有回应。
早前BBC中文网在机场的经纬书店,发现仍然有售卖“禁书”。
|
另外,贝岭估计四分一的“禁书”经机场售卖。早前香港传媒报道,叶壹堂(Page One)已经在机场及全线书店停售“禁书”。《苹果日报》声称拿到了叶壹堂内部通告,不过通告证实为伪造,并已报警处理。早前BBC中文网在机场的经纬书店,发现仍然有售卖“禁书”。
《苹果日报》周二(1月19日)报道,机场管理局早前就书店经营牌照进行公开招标,其中一间中标的是中华书局,亦是联合出版集团旗下的书店。
现时,香港的独立书店是主力售卖“禁书”的销售渠道之一。邓子强说,他不太担心二楼书店将会成为另一打压对象。“零售的层面很广,我整间书店的生意,随时不及一个报摊的销量。”
由于香港自由行游客是“禁书”主要顾客群,多个受访者都指中国海关有收紧就“禁书”的检查,令游客无法把书带过边境。
开放出版社的金钟说:“以前可以透过海关带一点书过去,那就很可观了但现在被查禁了,所以这个市场当然缩少了很多。”金钟说,这个情况在去年开始变得最明显。
铜锣湾书店失踪事件仍然有很多疑团未解,特区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解释未有令人释除疑虑。或许,香港的报纸摊跟书店将不会再出现各种政治敏感书籍。基本法保障下,香港可以享受出版自由--不过,经过铜锣湾书店事件之后,又还有多少人仍然相信,香港仍然容得下各种题材的书籍刊物?一叶知秋,香港出版业备受打压,又对香港一国两制有甚么样的启示?
来源:BBC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