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2016年1月15日星期五

网民掀起反百度潮 新旧反对者一拥而上去茬架

几年前,百度竞价排名黑幕也引起类似的声讨。那次,还是央视打头的,但至今排名的商业模式岿然不动,由竞价排名而发展出来的百度公关保护也是毫发无伤。这次声讨百度,因百度收缴贴吧权利,涉及到血友病群体,新旧反对者一拥而上去茬架。

李彦宏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次百度所受到的舆论围剿,不能仅仅看作是一场公关危机,更可以理解为一次网民反抗互联网巨头长期盘剥的起义,从中可以观察到网民在对阵BAT联盟中的黑暗手段时所采取的方法,能达到的限度,进而评估出网络大公司与网民之间对抗的状况与趋势。

的确,这不只是百度一家的事,而是为已经到来、或将要到来的BAT与大陆网民恩怨对决所作的一次演练。很多人反百度时,都将李彦宏从马云、马化腾切割开来,以为李彦宏制造了道德沦丧的百度,而二马是造成了革命的AT,这么说显然见出苦心。

声讨百度的几篇重要文章都有非常高的点击率,但是我们照样可以想象到,正是这些人在使用百度的某些关键产品。反对百度的人,至少绝大多是也是百度搜索的用户。无论是有多么不甘心,在有别的选择之前,百度依旧是可鄙的强大,这真是反百度的噩梦。

成也搜索,败也搜索

贴吧曾是百度的明星产品,以关键词为中心串联起来的社区,发展至今已有12年,注册用户逾10亿,月活用户超过3亿,主题吧1900万个。同时,百度将巨大的流量导入于此,让贴吧的商业化看似唾手可得。但那并不成功,贴吧也一直面临着绩效考核和营收压力,曾推出各种道具、币值兑换、卖明星产品等等举措,乃至力推用户充值,却于营收无补。

于 是,更不计后果的做法,便是将贴吧像竞价排名的关键词一样售卖,逐渐消耗了贴吧多年积累的人气。此次“血友病吧”事件是贴吧商业化矛盾的集中爆发,而这种 做法其实早已有之──百度的问题非一日之寒。要了解这家曾是中国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是如何落入商业伦理陷阱的,还要从百度的商业模式说起。

百度在中文搜索领域有着绝对的权力。人们用3家公司首字母缩写指代本土互联网行业的强势角色,BAT──百度排在第一位。2011年,百度的市值冲到460.72亿美元。

20161月,百度市值为597.62亿美元,而同期腾讯的市值为1,662.81亿美元,阿里巴巴市值则达到1,813.73亿美元。不仅市值在下降。2015年第三季度,百度营收183.8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6%,净利润28.41亿人民币,出现了26.7%的萎缩。2012年同期,净利润增幅为59.80%。整个2015年,净利润都处于收缩状态,业绩压力增大。

也是在这一年,百度与其核心广告合作伙伴,莆田系的矛盾也暴露出来。莆田市委书记梁建勇曾表示,2013年百度广告总量260亿元,其中莆田系民营医院几乎占了一半。这一情况持续到2014年。百度CFO李昕□解读2014年第四季度财报时称,医疗仍是百度该季度广告营收贡献最大的行业之一。双方心照不宣:莆田系医院靠百度广告维系客源,不得不忍受日益加码的竞价排名价格;百度欲打击违规医疗机构,却也对占收入大头的莆田系有所忌惮。双方一直摩擦不断。

同时,可以看到的是,一个没有竞争者的垄断市场,是“灰色”交易的绝佳土壤。

核心业务成为公司收入主要来源无可厚非,但百度对广告的依赖程度之大,占用资源之多,也限制了这家公司其它能力的发展。比如,对于互联网公司最为倚重的创新能力,百度近年来显得力不从心。

百度VS谷歌 优秀与伟大的差别

有文章指出,百度与Google之间的差距,自诞生之日起就已经输在了价值观上,缺乏超越商业的人文关怀、用商业改善世界的使命感这十年里,中国创业领域最成功的企业也许是百度,最令人惋惜的也许还是百度。它是中国互联网领域唯一一个从创立之日起就最接近世界级公司的,但现状却是失 之毫厘,谬以千里

对 百度而言,这样的比较或许并不公平,因为二者所依托的市场背景太不一样了。在创业初期,美国的互联网普及程度、用户水平、商业环境和人才资源远非中国能 比,美国网民基本上是社会的主流人群,而当时的中国网民绝对是社会中的一个“草根族群”。网民素质所决定的市场需求,影响了二者不同的发展路径,十年来 Google不断向企业商务服务方面扩张,百度则更多地偏向音乐、社区、视频等与娱乐相关的领域。


不 少人批评百度“只会模仿,不懂创新”,似乎不符合实际。百度是中国互联网界绝无仅有的从创立之日起就以技术立业的公司,并以此为核心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 当时是互联网的“圈地时代”,新浪、腾讯、阿里巴巴等公司只要能圈到一块地未来就可能挣钱,但百度一开始圈到的,是最贫瘠的一块地──用技术为用户提供服 务,用户觉得好才用。

这与创始人李彦宏的特点有关,他从骨子里相信技术,相信技术可以改变商业,可以带来商业回报。他做到了他相信的一切,并把这种相信带进了百度的骨子里,建立了百度的“工程师文化”。 百度的创新,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20002005年,专注于做搜索,致力于改善用户体验、探索商业模式,并创造性地针对本土特点推出了音乐搜索;二是2006-2008年,百度开始向社区化转型,推出了贴吧、百科、百度HI等社区化产品;三是2008年至今,百度开始向电子商务转型,百度币、有啊以及与日本乐天的合作都是这种尝试的产物。第三阶段尚未得到成功的证明,但前两个阶段确实做得有声有色。李彦宏证明了百度确实比Google “更懂中文”。

但批评者并没有错,虽然Google已退出中国内地,在全球范围来看,百度跟Google的 差距在进一步加大。国内有种说法,“中国互联网有两个半巨头,一个是腾讯,一个是阿里巴巴,半个是百度”。从目前的市场价值上来说,百度并不弱于腾讯和阿 里巴巴,但是有分析认为百度在战略布局、商业模式可持续性、市场辐射能力、对社会整体的影响力上已开始与这两家存在某种距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百度创立时的基因缺失为这种局面埋下了伏笔。李彦宏相信技术能改变商业,能带来商业回报,百度的创立有更明确的商业预期,上市之后迫于资本市场压力,盈利动机更是直接。但Google不一样,Google的创办与谢尔盖布林、拉里佩奇以个人身份无法申请PageRank算法的专利密切相关,当时Google的两位创始人还是没有走出校门的研究生,因此Google创办时就少了一些商业考量,多了一点理想主义。 这是一种微妙但极其重要的差异,Google也因此具备一家伟大公司的基因。Google“不作恶”的价值观、“整合全球信息”的使命感,让它能够吸引全球最优秀的人才,并在战略和视野上有了天然的、竞争对手无法企及的高度。

这同样也是极其重要的优势,看一家技术公司有没有未来,看最优秀的人才向何处流动就知道了。在战略上,Google进军操作系统、浏览器、手机,看似与主营业务完全不搭,但“整合全球信息”提供了价值出发点和发展动力─使命是可以通过搜索技术来实现的,实现这一使命不能仅仅依靠搜索技术。 总体上说,百度的价值观和使命没有Google清 晰。百度有自己的一套文本,但听起来更像是后来总结出来的。从早期的坚守“不断开发、创新”这一使命,到如今的“让人们更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可 以发现这当中反映出技术主义者对技术发展终极目标的迷失,百度眼中搜索就是一切,而在用户眼中,搜索仅仅是一种应用,一种改善生活的工具!

缺乏清晰、坚定的使命感和价值观,还会导致商业伦理的缺位和企业内聚力的不足。饱受诟病的竞价排名,走马灯式的高层团队变动,都是这一缺陷的外部体现。 Google也陆续有高层离开,但是核心团队──谢尔盖布林、拉里佩奇和埃里克施密特这“三驾马车”始终保持稳定,这也为战略前瞻性提供了稳定的结构支撑。反观百度,李彦宏所着的《相信中国》一书封面上五位创业元老,如今只剩李一人仍在百度。


来源:综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