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2016年4月10日星期日

中纪委为什么频频「躺枪」?

「躺枪」是当下一个流行词,是躺着也中枪的缩略语。躺着够低了吧,居然都能中枪被子弹打中,说明在网络中尽管刻意低调不让自己成为别人的话题,但还是被人说闲话了,是一种非常无辜、无可奈何的表达。

中纪委「躺枪」,反映老百姓寄予厚望,冀中纪委改变当下腐败成风的恶劣环境。(图为北京不挂牌的中纪委大楼)

在当今反腐败斗争中始终冲锋陷阵在第一线的中纪委,经常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但也经常莫名奇妙地「躺枪」。最近,就有两个热点事件,中纪委稀里糊涂被牵扯进去躺着中枪,成为广大网民议论的焦点。

最 新「躺枪」的是被闹得沸沸扬扬的北京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这个普通的治安案件,事情不算大,动静却不小,涉及性、暴力、涉黄、黑社会、女性安全、公共场 所管理、公权力作为等诸多元素,和每个人切身利益相关,又没有政治风险,完全符合热点新闻的炒作标准。加上娱乐明星的介入,所以一下子就被热炒起来。而中 纪委机关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于48日发表的一篇文章,又用这个热点事件举了一个例子,结果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网民的调侃、吐槽、揶揄一下子全部冲着中纪委来了。 

43日夜间年轻女子弯弯入住北京和颐酒店时,被陌生男子掐脖子抓住头发强行拖拽,围观者没人出手相救,差点被拖去强奸

我找来那篇文章的原文看了之后,觉得中纪委又「躺枪」了。这篇署名为「本报记者陈治治」的文章,刊登在48日《中国纪检监察报》第一版的左下方,标题为《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改》,字数不多,属于政论杂文性质,是报纸为了配合当下在党员中开展的「两学一做」活动而刊发的辅导文章。文章开头有这样一段话,我在此原文引用过来:

在谈「两学一做」这个「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的大命题之前,不妨先来做一道问答题──假如「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发生时,有一名或数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就在现场,他(们)是否可以对暴行听之任之、对呼救无动于衷呢?答案是「不」。

中纪委评和颐酒店女生遇袭: 党员若在场不能不救

今年11日 起施行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一十条明确规定:遇到国家财产和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时,能救而不救,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严重警告或者 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党纪不允许党员「能救而不救」、做一名袖手旁观的「看客」,正所谓「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 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来体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

文 章发表的当天,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的犯罪嫌疑人已经落网,酒店也正式道歉,女孩基本收声,一切就等警方最后的调查结果,可以说事件基本接近尾声。但是, 一些媒体和网站将中纪委的这篇普普通通的学习辅导文章,换了一个吸引眼球的标题《中纪委机关报:女生酒店遇袭,党员若在场「不允许」当看客》,这一下就将 女孩遇袭事件的焦点转到中纪委身上了。我看了一下相关的评论,基本没有正面的,全是讽刺、调侃,比如:党员在现场啊,都在隔壁房间做按摩呢;

确实不能袖手旁观,应该立即撤退;不能当看客,要当嫖客等等。

上一次中纪委「躺枪」,是任志强事件后中纪委网站那一篇《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的署名文章。本来也是一篇例行的廉政专栏文章,却被「躺枪」说成是中纪委「力挺任志强」,也在网络上搞得沸沸扬扬,令老百姓摸不着头脑。

本来很普通的学习文章,却被当成了中纪委就某一特定事件发声,进而引发舆论的过度联想和解读。中纪委为什么频频「躺枪」呢?

最 主要的原因,是老百姓对中纪委寄予厚望,希望中纪委能够力挽狂澜,改变当下腐败成风的恶劣环境。我觉得中纪委频频「躺枪」是一件好事,第一,说明中纪委讲 的都是老百姓的心里话,比如党员就要见义勇为,党员就要敢讲真话;第二,网民讽刺调侃中纪委,恰恰说明当下不少党员做的确实不够好,少数腐败分子败坏了党 风和社会风气,老百姓深恶痛绝。

按照那篇文章的思路,我建议中纪委应该出台一个硬性的党内规定,要求全体党员外出到公共场合时必须佩戴党徽,表明身份。不戴视同违纪。如果这样,我想中纪委面对的将不再是网民的吐槽和讽刺调侃了,而是齐刷刷的点赞!

来源:东网 / 老徐 独立评论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