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网信办6月21日再度下令开展网络舆论整治活动,严控“有害信息”,推广“阳光跟帖”。包括腾讯、网易和环球网在内的门户网站纷纷表态要加强自我审查。
在北京一家网吧,电脑显示屏展示着必须正确使用网络的警方告示。 |
据网信办发布在官网上的消息,网信办副主任任贤良在会议上指出,跟帖评论是“群众在网上发表意见”和“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但其中的乱象扰乱了“信息传播秩序”,使“人民群众深恶痛绝”。
会议提出三个要求:集中清理违反“九不准”、触犯“七条底线”的信息;加强监督和举报受理;开展宣传教育,推广“阳光跟帖”,“使文明评论、理性跟帖、善意回帖在网上蔚然成风” 。中国网信办所说的九不准是指不准发布“损害国家荣誉”、“煽动民族仇恨”等内容的信息,七条底线包括“社会主义制度”、“道德风尚”、“信息真实”等。
与会的门户网站的负责人也表态配合网信办加强评论审查。网易副总编辑刘洋表示,网易将进一步强化网站主体责任,把净化网络空间、推动网站健康有序发展作为头等大事,加强自律、规范运营。
善意回帖与善意批评
网信办会议提出的“善意回帖”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不久前提出的“善意批评论”一脉相承。今年4月,习近平在出席一个网络安全论坛时表示,政府应接受网上的善意批评。他承诺,网络上对党、政府和官员的批评无论多么忠言逆耳,只要属于善意,就要认真研究。
而据南华早报报道,网络上关于此事的讨论受到严格审查,官媒新华社的相关微博甚至关闭了评论。
习近平提出“善意批评论”后,一些网民和观察人士也表达了质疑。中国资深媒体人笑蜀在端传媒上刊文,称“善意论”不应成为限制言论的条件,何谓“善”更不能由政府来裁决。笑蜀表示媒体应该以民国时期的《大公报》为标准,“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以公共批评为己任。
长期关注时政问题的中国社科院教授于建嵘在微信公号上刊文《对待批评莫分善意与恶意》,文章写道:“将批评分为善意和恶意,很难有一个客观标准。完全有成为被批评者拒绝批评,甚至作为打压批评者的借口。现实中,就有官员用各种“诛心”的手段,来打击报复批评者。”
而这篇文章已被从于建嵘的公号上删除。
环球时报:中国舆论工作者应理直气壮
“网评员”、“五毛党”在中国互联网上存在已久。五毛党通常指受政府机构、学校雇佣,在网上发布支持政府言论的网络水军,早年官方对于这些网评员的存在通常持回避态度。而近年来“五毛党”却越来越多地见诸报端,不少政府单位还在网上公开招聘“网评员”。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就任以来也多次强调政府要引导网络舆论,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2014年12月,一位科技博主Xiaolan破解了江西赣州章贡区网宣部门的邮箱,将其中几千封邮件打包下载并放到了互联网上共享。哈佛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用这些邮件作为原始数据,对中国的五毛现象展开了研究。
今年5月,哈佛大学研究团队发布了“五毛”现象的分析报告。报告称,虽然人们常以“发一个帖子挣五毛钱”来调侃网评员,但是实际上网评员多数是政府的正式工作人员,拿固定工资,上网引导舆论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报告还认为,网评帖的设计意图是转移民众注意力、变换话题,而不一定要反驳与政府立场不一致的言论。
报告举例称, 2013年中国西部新疆地区发生骚乱后,章贡区宣办汇报称发布了数百条有关当地经济发展和中国梦的评论,转移舆论焦点。
而针对哈佛大学的这项研究,《环球时报》发表了题为《哈佛团队对所谓“五毛党”一知半解》的社论,文章写道,中国的舆论体系与西方不同,认为哈佛团队“不了解‘舆论引导’在中国体制中的正当性”。
环球时报的社论写道,对于引导舆论的必要性“中国社会总体是认同的”。
环时还呼吁中国的舆论工作者对于舆论引导“完全可以理直气壮”。
来源:美国之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