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2016年7月6日星期三

夸大三峡防洪能力,大洪水打了「一劳永逸」一耳光

近期,中国大陆长江中下游进入防汛模式,很多地方成为泽国,抗洪救灾再次成了各省的「头等大事」。很多地方党政领导到防汛抢险第一线督战,连双休日都没有了。

夸大三峡工程的防洪能力,是对社会的严重误导,但更可怕是官员流行「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的思维。

这场大洪水没有1998年 的大洪水大,但被淹的地方也不少,一些城市的部分城区也重启「看海模式」,成了很多人在网上调侃的生活现实。现实使很多人如梦方醒:过去官方宣传的三峡工 程一劳永逸地解决长江中下游防汛抗洪难题的说法不真实,官方长期在防汛抗洪、水利基础设施上不作为是一种对人民极端不负责任的做法。

对三峡工程的争议持续不断。在论证三峡工程该不该实施时,一些专家争辩说,如果三峡工程没有防洪功能,三峡工程就弊大于利;但如果三峡工程具备防洪功能,三峡工程就利大于弊。上世纪50年代就极力主张修建三峡大坝的「长江王」林一山,其思路就是「三峡建坝,一劳永逸地解决长江水患」。三峡工程竣工后,每到原来汛期来临之日,长江沿岸媒体就会宣传说, 三峡工程一劳永逸地解决了长江中下游的洪患问题。

比如新华社一则718日电文称,科学调度三峡工程,长江防洪应对从容。时任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的曹广晶表态说,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已全面显现。营造的是一派天下太平的景像。

把 三峡工程说得一无是处并不公道,但夸大三峡工程的防洪能力,也是对国家、社会的严重误导。最可怕的是大陆官民长期流行一种「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的思维, 以为有一种方法或者一种工具可以让某个难题永久销声匿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人希望在黄河上搞梯级开发,建大坝,实现「海晏河清」。三峡大坝建成后长江 中下游洪水问题并未解决,近年却又有人提出,要在江西与福建之间修建一条闽赣运河,引长江水由闽入海,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长江洪灾」。似乎天底下任何事都 有一个终极解决方案。

只可惜,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随着科技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人类的处境会越来越好,但那决非人类实现了对自然的征服,也就不存在一个终极解决方案。人类必须不断地调整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但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获得某种优势地位。

事 实上,三峡工程自建成之日起,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自然条件并没有比以前好起来,相反一直在朝旱、涝两个极端发展。干旱的年份,长江中下游大小湖泊见底、成为 牛羊吃草的牧场;有的年份又降雨成灾,不仅平原成为泽国,甚至大中小城市成为「看海」的去处。很多情况下人们指认「厄尔尼诺」现象是罪魁祸首,但也有研究 表明,持续的反常气候可能跟三峡工程有关。如何解决问题,就不能仅仅等着「厄尔尼诺」现象消退,而很有可能要从人类自身的错误入手,通过纠正错误来解放自 己。

一 劳永逸思维,一方面导致国家和社会变得急功近利,另一方面又使政府经常无所作为。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某些问题,官员们希望通过一次性的投入换取永远的安 逸,突出表现为好大喜功、集中力量办大事、盲目乐观。集中力量办成一件大事后,就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据媒体调查,现在全中国很多地方的堤防、水库和塘堰 等水利防汛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早就年久失修。地方只愿意招商引资,将GDP增长视为唯一的政绩,而一旦遇到旱涝情形,官员们往往进退失据。

中华民族是一个与水旱灾害持续斗争的民族,过去是,恐怕将来也不免于如此。进入21世 纪以来,中共持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继而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习近平又强调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是一件慢工出细活的事,任何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 都是不切实际的。在这方面,政府不仅要认识到位,而且要有规划,有合理的投入。如果把人与自然对接的「接口」建设好了,自然在人类面前就会脾气好起来,人 在与自然相处时才能展现自己的优雅,享受一份安逸。

来源:东网 / 杨彼得 资深时事评论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