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2016年8月1日星期一

警惕的是民族主义不是民粹

一篇传播甚广的报道,讲西安的反日游行中,那个砸日本品牌车和车主的青年。记者的结论是要警 惕民粹主义及其危害。这明明是民族主义,和民粹有什么关系?前不久因车祸意外去世的资深外交官吴建民,生前的演讲中,也经常告诫中国要警惕民族主义和民粹 主义。许多人也将二者相提并论,甚至混为一谈。民族主义是什么,大概都清楚。而民粹主义和它并列,显然不是一回事。这是一个经常被误用的概念,要不要警惕 民粹,首先要明白它是什么。

吴建民或统治集团反民粹,还可以理解,因为他们本来就不是民。记者、自由知识阶层反民粹就不可思议了。

民粹主义(Populism), 又译平民主义,它是相对精英主义来说的一种政治意识。精英主义不仅是智识上优越的一群人,也包括掌握权力和财富的群体的认识。精英主义的思想并不统一,有 时甚至是对立的,比如中国应该是推进民主自由,还是保持集权稳定,朝野内外的精英认识不同,甚至体制内部也有纷争,否则就不会有原来的胡耀邦、赵紫阳下 台,也不会有现在《炎黄春秋》的去留缠斗。

精英主义尽管有分歧,但在对待平民和普通民众上,都有一种权力至上或智力优越的意识,认为民众是需要被管束、教化、启蒙的对象,民生民意或者被忽视,或者需要他们来代言。更重要的是,在任何社会,相对于民众,精英一定是少数。

而 民粹主义,字面的意思是民之粹、民精粹,他们认为精英集团高高在上,或夸夸其谈,或腐化堕落,不了解民众的生活吁求,还自以为是的要代表民众。民粹主义宁 愿人民相信自己,也不要相信精英和现存制度,他们对现状不满,渴望从生活到地位的改变。通俗地说,有几句话能反映民粹思想:人民群众有力量,群众的眼睛是 雪亮的,以民为本等。

民粹主义是外来思潮。中国历史上虽然有朴素的民本思想,什么民为贵、君为轻,民以食为天,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但由于权力产生和资源分配的关系,总体上民众经济上被盘剥,政治上没有地位,舆论上没有影响,温饱生存都是问题,谈何教育福利发展。

过去的几十年,中国民众的生活虽然得以改善,但政治上仍无权,舆论上难发声。民众人数众多,对经济的发展贡献最大,但却处于被代表被代言的窘境。民粹主义得以流行,有两个条件。

一 是对外开放和交流,让民众觉得先进国家的人民才是真正当家作主,有地位,有权利和福利。很多经济不如中国的国家,由于选举和议会、媒体监督的关系,民生优 先,福利好于中国。二是互联网导致的信息门槛降低和内容丰富,民众完成了自我启蒙和认识上的飞跃,看清了权力集团在维护谁的利益,而知识精英的代言也显得 隔靴搔痒和一厢情愿。

民 族主义是对外的,它的极端言行是复仇、扩张、宣战,各国的教训无一例外证明由此导致的军国主义、大国沙文主义,于国于民都是灾难。而民粹主义是对内的,它 尽管众声喧哗,但无非主张民生民意民权。民粹对统治集团有压力,和知识精英设计的也不一样,但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不就是要倾听民众的呼声,满足他们的利益 福祉吗?

有 人说反腐是利用民粹的压力,得到巩固权力的目的。果如此,压力还不够,反腐只让民粹心理愉悦,还没得到还利于民的现实好处。还有精英说民粹泛滥,阻碍经济 增长和大国责任。难道民众反对各种涨价,或要求涨收入增福利,就会影响经济吗?那么发展经济到底为什么?民众要求国内民生优先,少一点外援或奥运会、APECG20的劳民伤财,就是民粹影响国家战略吗?

吴 建民或统治集团反民粹,还可以理解,因为他们本来就不是民。记者、自由知识阶层反民粹就不可思议了。他们应做的是把纷杂的民粹主张,进行清晰化和理论化的 梳理,和民众一道,争取新闻自由和政治权利。只有政治上分享权力,才能维护自身的言论和财产权利,也能最终满足民众对民生和福利的吁求。

来源:东方日报 / 乔木 北京传媒学者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